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Dealogic公司的數據,截至9月4日,美國醫藥行業今年共發生了302起并購行動,價值總額達到2350億美元。2014年全年,這一數字大約為2020億美元。
而根據HBM Pharma/Biotech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2005年,醫藥領域發生的并購交易額約為255億美元,2006年約為814億美元。
五大長期驅動因素
醫療行業顧問哈利·格洛利基亞(Harry Glorikian)表示,雖然并購交易的數量及規模一直在變,但是,并購的趨勢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多年來,至少有五大因素在推動制藥行業的并購交易。
1、 外部創新
一直以來,大型藥企收購小型制藥公司或生物技術公司的一個關鍵考量因素就是,獲取后者的技術或者前景看好的藥物。有時候,前者還會通過交易行動獲得后者已經上市銷售的產品。
今年,希爾公司(Shire)在1月份以52億美元收購NPS制藥,獲得了后者在美國銷售的一只藥物Gattex,該藥被用來治療短腸綜合征。NPS的另外一只產品Natpara已經在歐洲獲批用來治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HPT),該藥正在接受美國監管部門的上市審查。事實上,希爾投資收購NPS,就是為了更好地在全球各地銷售NPS的產品。
在制藥行業,Valeant也許是積極實施這種策略的代表性企業,光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其就已經參與了至少7項收購行動,而自2008年以來,其參與的收購行動超過了100項。Valeant的發展戰略就是,不在公司內部開發產品,基本上是對外收購公司,并銷售后者的產品。
今年7月,Baxalta從百特公司(Baxter)分離出來。該公司最近表示,自己的經營策略實質上就是收購那些前景看好的公司或技術。Baxalta首席科學官約翰·奧爾洛夫(John Orloff)告訴《波士頓商業日報》:“我們就是一家‘輕研究、重開發’的企業,依賴于外部創新。”
2、 專利懸崖
據報道,美國占全球藥品支出費用的比例預計將從2006年的41%下降到2016年的31%,主要原因就是藥品專利陸續到期,以及品牌藥銷售增長緩慢。
2012年,波立維(Plavix)、順爾寧(Singulair)和萬艾可(Viagra)等品牌藥均失去了專利保護;2015年,廣為人知的專利失效產品包括:美國市場上的格列衛(Gleevec)和適尿通(Avodart),日本市場上的信必可(Symbicort)和Spirita,日本、法國和德國市場上的欣百達(Cymbalta)等;2016年,引人關注的專利失效產品將包括Crestor、Benicar和Cubicin。
到2016年,專利失效將讓全球發達市場上的品牌藥費用支出減少1270億美元。不過,這一數字將被仿制藥的費用支出抵消掉一部分,總體來看,五年內全球藥品費用支出將節省近1060億美元。
仿制藥和生物類似藥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好幾宗規模最大的收購案例都是圍繞著這些領域。2015年,仿制藥領域規模最大的收購行動就是7月梯瓦制藥(Teva)以405億美元收購艾爾建(Allergan)旗下的仿制藥業務。這筆交易預計將在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
3、專注核心領域
在有些情況下,制藥公司要么試圖剝離部分經營業務,要么試圖收購那些可以支撐其核心業務的公司或部門。在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葛蘭素史克(GSK)、諾華(Novartis)和禮來(Lilly)之間的三方交易。
其中,GSK收購了諾華公司除流感疫苗以外的所有疫苗業務,并將其腫瘤學組合產品和相關的研發項目出售給后者,其中還包括正在研發的兩只AKT抑制劑產品的所有權。此外,雙方還組建了一家消費者醫療保健合資企業。
4、 稅收倒置
所謂稅收倒置,是指美國公司對總部位于企業所得稅率較低的國家的公司實施收購行動。合并后的公司會將注冊地轉移到低稅率的國家。
這方面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一樁“幾乎將要發生”的交易行動:2014年7月,艾伯維(AbbVie)向希爾公司提出了54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然而,當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發布了旨在阻止這類交易行動的新規則。艾伯維的交易行動最終告吹,部分原因歸咎于這一稅收新規。
其它比較有名的交易案例包括,2014年美敦力(Medtronic)收購愛爾蘭Covidien公司;2013年百利高(Perrigo)收購愛爾蘭Elan公司。
此外,今年2月,邁蘭(Mylan)收購了雅培(Abbott)在非美國及發達市場上的專業和品牌仿制藥業務,然后組建了一家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公司Mylan N.V.。這筆交易讓邁蘭的稅率從大約25%下降到了21%,并且在未來3~5年的時間里,稅率將降至百分之十幾。
不過,雖然稅收倒置交易仍然有可能是制藥公司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但這些交易行動似乎已經在放慢腳步。對一家尋求倒置交易的公司來說,美國財政部不會真的阻止其收購一家海外公司,制藥公司將會繼續實施這方面的行動,不過,可能不會像艾伯維尋求收購希爾公司那樣高調行事。
5、 贏利壓力
企業的存在就是要增加收入,提升股票價格。每一個行業都會利用并購行動來增強贏利能力。美國制藥行業最新出現的并購熱潮,其背后的部分原因在于,行業正面臨著藥品付費者對藥品成本居高不下做出的強烈反應。
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藥品市場,但是,人們對藥價有著一定的抵觸情緒,輿論對Harvoni和Sovaldi等價格昂貴的藥品一片嘩然,這甚至影響到了整個政治環境。
制藥公司一直認為,藥品研發工作代價很大,并且不可預測,對某些藥品設定較高的價格可以彌補研發所產生的費用。不過,消費者團體反駁稱,一項研究顯示,研發費用大部分都花費在了收購公司和市場營銷上。
兩個短期因素
除了上述5個長期存在的因素,還有兩個短期因素也在對醫藥領域的并購推波助瀾。其中一個是醫療補償和醫療保健環境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隨著美國平價醫療法案(ACT)繼續全面實施,人們對藥品補償費用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擔憂,且醫保補償將會轉向按療效收費,而不是目前的按服務收費。
另外一個因素也可以歸為短期的范疇,即資金成本較低。銀行都在鼓勵制藥公司獲得貸款,因為貸款利率較低。銀行界人士也在推動并購交易行動,他們會說:“在利率上升之前完成交易行動吧。要大膽地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你現在就要得到這些資源,它會產生更大的收益,你也會從投資界獲得更好的評級,利潤會增長。”而保持收入增長正是制藥公司CEO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10年增長十倍
在HBMPharma/Biotech于2009年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作者對制藥行業2005-2008年之間的并購活動進行了比較。報告指出,自2005年以來,美國和歐洲生物技術以及專業制藥公司的商業出售數量一直在穩步增加,每年至少有20家得到風險資本支持的生命科學公司被出售。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上市制藥公司的交易數量增加了一倍,從2005-2007年之間的大約10宗增加到了2008年的20多宗。
根據這項研究,2005年生物制藥行業的交易總金額為210億美元,只是今年截至目前2350億美元的交易金額的約10%。
從2005年醫藥行業的大型并購案例來看,與當前相比,一些趨勢并沒有發生變化。例如,當時梯瓦收購IVAX公司組建了最大的仿制藥公司;諾華收購Hexal公司,此后又收購了Eon Labs公司,均幫助其在仿制藥市場上提升了影響力;艾爾建收購 Inamed增強了公司在化妝品市場上的地位;輝瑞收購Vicuron旨在增強自身在抗感染藥物市場上的地位,這筆并購帶來了兩只產品:用于治療真菌感染的anidulafungin及用于治療革蘭氏陽性細菌感染的dalbavancin;希爾收購Transkaryotic治療公司旨在擴大自己在專業藥品市場上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這筆交易給其帶來了兩只獲批藥物Replagal和Dynepo,以及兩只當時處于后期臨床開發階段的產品Iduronate 2 sulfatase和Ga-GCB。
2005年,生物制藥行業還有眾多規模更小的交易行動,這更能反映出制藥公司在收購潛在的產品和技術。比如,Cephalon公司以1.648億美元收購了Salmedix公司,后者擁有一只產品Treanda(苯達莫司汀鹽酸鹽),當時該藥在美國和加拿大處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用來治療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一直以來,并購的目標大多沒有變化,無非是強化制藥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收購技術和潛在性產品,擴大公司規模或產品以取代那些即將面臨市場競爭的產品,以及仿制藥市場的整合等。也許,2005和2015年之間唯一真正的區別在并購交易的步伐上。有一件事顯而易見,那就是,并購活動處于狂熱之中,并且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