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并購“冷”vsIPO“熱”
綜合近幾年的狀況來看,生物技術產業在新藥物和療法研發方面做得很出色,同時,大型生物制藥企業也獲得了他們所需要的資金。然而,負面的新聞報道也并不少見,其中大部分的批評更多針對的是制藥企業,特別是在藥品定價問題、層出不窮的高額并購以及對孤兒藥的研發熱忱。
股市受新技術振奮
生物技術公司總在不斷拓展各種圍繞特定技術或疾病的研發業務和融資策略。一直到2014年和2015年初,多年來生物技術領域的并購交易金額并非十分龐大,投資者都較為謹慎。盡管金額已經高于十年前,但其相對有些壓抑。一方面是因為生物技術公司擁有其他的方法來獲得資金或實現資產的流動性;另一方面,股市估值高、后期價格哄抬共同發生作用,也使得制藥公司并購生物技術企業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授權、合作、首次公開募股(IPOs)和增發新股都是生物技術公司的資金和業務進展的重要來源。
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熱衷于生物技術公司,生物技術公司的股價也一直不斷上漲。投資者為新產品和技術所振奮,也看好生物技術的商業運行模式。
目前在融資方面,由于債券公司已經有意避開了生物技術領域,債券發行繼續停滯不前。然而,股票發行方面的情況卻截然不同。自2013年初以來,強勁的IPO市場,加上股市對生物技術產業的青睞,兩種因素導致了相關股票發行的高漲,包括IPO。
并購金額少有驚艷
美國投資銀行Young & Partners所編寫的針對2015年第一季度和展望未來的《生物技術戰略、并購以及融資趨勢》報告表明,生物技術產業并購活動向來都是較為“溫和平穩”的。今年第一季度,折合年率計算的已完成交易數量回升,但并購金額有所下降。在一季度內完成的8宗生物技術并購案共計20億美元,成交金額均低于10億美元。截至2015年3月31日,已公開的但并未結算的4宗交易案涉及的交易金額非常有限,僅有12.5億美元。相比之下,2014年則完成27宗并購案,共計127億美元。

總的來說,生物技術交易案往往是受到制藥公司渠道擴大需求的驅動。并購金額較低的部分原因與企業選擇合作、許可和其他非并購的方式有關。而較高的股市估值和后期價格哄抬也對生物技術公司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約。此外,自2013年初,生物技術公司也已開始運用融資等IPO替代方式,相比賣掉公司,其為更優選擇。
IPO異常強勁
與2014年的9.27億美元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僅有1.13億美元的非銀行債券被發售。這恰好順應了生物技術公司很少發售債券的傳統趨勢。
但2015年一季度發行的股票狀況卻正好相反,發行了78只股票價值共80億美元,而2014年發行了167只股票價值共141億美元,創下了生物技術行業記錄。這也更清晰地體現了生物技術產業優越的融資環境。
作為整個股市的一部分,生物技術IPO市場已經異常強勁,在生物技術股的催化下飆升。一季度發行了15只IPO,籌集了共11億美元。這延續了2014年IPO的強勁勢頭。2014年發行共計57億美元、72個IPO項目,成就了生物技術股史上最高值。與2013年的36個IPO項目、共計26億美元相比,有了大幅的提升。由于驅動因素并不明確,尚不清楚這次高峰期將持續多長時間。
企業應加強技術特色
整體來看,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發水平將繼續加速提高。盡管成功失敗皆有可能,但生物技術企業將繼續加快開發新藥的步伐,以證明其具有比大型制藥企業更強的研發能力。
生物技術并購的首要主題是制藥企業或大型生物技術企業并購其他生物科技公司以擴大領域。極具前途的生物科技公司將引起業內的興趣,并創造更高的并購金額。然而,生物科技公司將采用其他一系列的途徑來提高資本流動性,實現合作、授權等等。同樣地,制藥工業和生物技術公司也將繼續使用非并購的方式實現業務拓展的目標。因此,該領域的并購交易未來幾年依然不會像傳統制藥領域那么瘋狂,并購金額也較為適中。
面對這一趨勢,生物技術企業首先應根據自身的研發技術與方式以及獨特之處,來選擇明智可行并且財務方面足以支持的發展路徑;其次,必須對于包括私募資金、公開募股、合作與聯盟等在內的發展路徑融資方式的利弊考慮周全,因為目前并未有具體規則限制企業必須運用何種資源,而且金融市場環境也一直在變化著;再次,假設未來某天IPO市場突然暫停,風險投資者也隨著暫停投資計劃,企業應有所準備;最后,若尚未做好上市準備,企業至少應保持兩個以上的流動性資金路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