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拯救了上市藥企
醫藥類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正在或已經走出低谷,領先其他行業開始逆轉之路。
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醫藥類上市公司亮出三季報成績單,開始盤算全年收成的時候。如果說,一季度醫藥類上市公司的經營還讓業內為之擔心的話,隨著二季報的公布、經營開始顯現向上增長的勢頭,另通過對上市藥企2015年前三季報進行對比,基本可以判斷醫藥類上市公司全年有望實現恢復性增長。
今年一季度,醫藥上市公司的增長還讓人心存疑慮,到了二季度,凈利潤增長加速趨勢明顯。申萬宏源9月中旬研報稱,二季度醫藥上市公司營收增長11.9%,凈利潤增長27.3%,均好于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醫藥行業收入同比增長8.9%、利潤同比增長12.9%的指標,增長得到確認與鞏固。眼下離正式公布三季報還有一段時間,但從多家藥企的預增公告看,情況還算樂觀。據證券時報數據中心統計,截至9月14日,有1037家上市公司公布前三季業績預告,其中,447家預增、193家預降、59家預盈、187家預虧。
不難看出,除了營業收入增幅穩定在12%~15%左右的水平外,上市藥企的凈利潤已恢復到以往增長20%以上的水平,凈利潤增幅超出營收增幅近10個百分點,說明醫藥類上市公司在注重規模、實力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發展的內在質量與效益效率,并借醫藥產品剛性需求、資本市場相對認可并一貫防御性配置等優勢,基本抗御了新一輪經濟環境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走出了一條恢復性增長的上升曲線。連續多個季度持續走強,尤其是利潤增幅回到20%以上,說明醫藥類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正在或已經走出低谷,領先其他行業開始逆轉之路。
在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是誰拯救了醫藥上市公司,使其有望實現久違的增長預期?
除了醫藥行業剛性需求的特點貢獻最大外,原材料價格低位運行、藥企提高成本控制能力、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市場規范減少銷售成本等都是增利因素。醫藥類上市公司還擁有一般藥企不具備的低成本資金優勢,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并購重組、擴大經營、投資新項目等大事件。醫藥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戰略的引入為藥企增長打了強心劑。有統計稱,2015年上半年醫藥電子商務營業收入平均增幅超過50%,遠遠高于傳統藥品流通模式的增幅,其中B2B占銷售額比重達90%。隨著上藥+京東、白云山+阿里等重量級合作的不斷涌現,醫藥電商未來的拉動作用或將更為明顯。
預期即將到來的三季報,行業似乎更有底氣和信心。三、四季度一向是各種醫藥產品的消費旺季,也是醫藥類上市公司倍加重視的。自今年6月中旬股市從過5000點的高位斷崖式下跌以來,國內投資者對A股已如驚弓之鳥,醫藥類上市公司亦未能完全幸免,只不過相對較為抗跌,防御性強,恢復力度大罷了。綜合各機構共性觀點,下一步,那些通過并購重組脫胎換骨且盈利確定的品種,持續確定性高成長、具備估值切換能力的品種,估值在合理區間且有業績支撐的新興品種、主題投資品種以及業績穩健且估值不高的行業龍頭品種等,都有可能成為投資者逢低吸納的對象,這些企業將是醫藥行業三季報增長的主力。
同時期待四季度出現有利增長的更大“紅包”,讓各種政策利好抵消各地藥品招標采購模式多變、藥價形成機制不明朗等利空對行業的影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