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咨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業務咨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咨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781)535-1428(U.S.)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CFDA近日發布《關于開展藥品生產工藝核對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公告》),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無論進口還是國產,中藥、化藥、生物藥,16萬個藥品批文的生產工藝自查核對,無疑是自“生產工藝與注冊工藝一致性”在新版GMP中被多次強調后,制藥企業面對的再一次誠信拷問。
首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前,藥品研發注冊管理較粗放,企業對申報工藝技術資料缺乏保護意識,一些關鍵的生產工藝技術在申報過程中泄密,迫使企業不得不在提交申報資料時故意隱去關鍵技術內容,或修改處方、工藝、參數,以防核心技術泄密。
當然,企業故意弄虛作假的情況同樣不容忽視。首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2002年實施后,監管力量尚薄弱,部分企業為了爭取快速完成產品注冊上市或開展批文轉讓,一大批藥物研發單位弄虛作假,將放大商業生產的工藝探索工作壓力轉給生產企業。
新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雖然加入了生產現場檢查的新要求,但個別企業仍延續“走捷徑”的研發慣性,大幅降低研發成本。一位長期從事藥品研發注冊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些企業研發人員在辦公室憑空捏造研發注冊工藝,實際上企業并沒有自己生產樣品,只是買了原研樣品來應付現場檢查。如果工業企業買到這樣的批文,顯然不能按照注冊工藝生產。”
廣州某公司的陳某某長期從事成果轉讓,她認為,無論有沒有生產工藝自查核對,生產工藝在成果轉讓過程中都是買家十分看重的關鍵點。“按照注冊生產工藝路線能否做出合格的樣品,本身就需要重點審視。如果買來的批文或成果,權衡注冊工藝和實際生產工藝之后也沒辦法復原,這樣的批文是否還具有市場價值需要謹慎考慮。”
“16萬個藥品批文,很多批文原始注冊工藝很可能已經查不到,尤其是此前大量的地標轉國標品種。”上述研發注冊業內人士指出,“正如一致性評價,企業不可能所有品種都做,必需篩選。企業開展生產工藝自查核對也需要梳理品種,綜合審視批文價值后,放棄一些,大量積壓藥品批文逐步淘汰也符合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的供給側改革精神。”
生產工藝自查核對本質上是企業誠信問題,因為企業在監管部門申報注冊或者備案的生產工藝,實際生產中并沒有遵循,并且可能沒有及時或者故意沒有進行生產工藝變更的申請或備案。此前藥品注冊現場檢查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將隨著監管新形勢變革從“事前監管”逐步過渡到“全流程監管”。
陳某某進一步表示:“在新的政策形勢下,伴隨監管環境升級,企業在投品種方面也會逐漸趨于冷靜,一些臨床和注冊品種確實不像過去那么容易賣了。企業拿到批文后需要做的工作更多,監管壓力也更大,必然會考慮成本投入和市場情況,因此在引入品種方面會更加慎重。”
大部分藥企都存在工藝變更問題,影響有大有小。很多企業并不是故意生產劣質產品,而是迫于招標降價的壓力和成本控制。企業也希望在不影響藥品質量、療效、安全性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工藝,提升生產效率。
廣州某咨詢服務公司總經理謝小姐坦言:“生產企業并非不愿意主動申報工藝變更,而是過去申報一個工藝變更要等2~3年,生產線只能空置,時間成本太高。建議政策配套,對主動申報工藝變更的企業給予快速審批。”
事實上,《公告》已有提高工藝變更申請加速審批的內容: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于受理后5日內將申報資料送交藥審中心;藥審中心于收到申報資料后30日內完成技術審評,必要時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資料,所需時間不計入技術審評時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應在5日內完成行政審批。
合規重壓下也蘊藏著機遇,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的政策背景下,優質的藥品批文也不一定像過去那樣必須轉讓。謝小姐表示:“我國過去的制藥工藝比較低。以仿制藥為例,過去我們是仿標準,原研藥究竟如何生產出來,處方工藝我們并沒有精益求精。未來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搞處方工藝研究的專業人才得到更大重視,真正致力于制藥工藝研究和提升的企業也會享受政策紅利,必然會獲得更加優質的委托生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