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秘顆粒被發現了!它能否成為敗血癥早篩標志物?
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發現,膿毒癥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前所未有的顆粒。科學家們是首次發現這些被稱為拉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結構(ENDS)的顆粒,它們分解了免疫細胞,并在它們穿過人體時改變了形狀。這項研究于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志上,表明了解免疫細胞在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LJI教授Klaus Ley說:“ ENDS并不正常-在健康的人或小鼠中無法檢測到它們。但是ENDS在敗血癥中很高,如果它們在其他炎性疾病中很高,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嗜中性粒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它通過血流進入組織并與感染作斗爭。在實驗中,Marki注意到中性粒細胞來源的細長物體粘在血管壁上。由于科學文獻中沒有描述這種結構,因此研究小組將其命名為ENDS。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新物體,LJI團隊開發了一系列新技術來研究ENDS的形成和降解方式,并在人血漿和小鼠血漿中進行檢測。
血液中新顆粒 (來源:New Altas)
憑借先進的成像技術,LJI團隊發現隨著嗜中性粒細胞的滑行和滾動,它們形成的“繩”狀結構變得越來越長。最終,系鏈變得僅150納米(大約是人類頭發寬度的1/500)。然后在中間破裂。系繩的一部分留在中性粒細胞中,但斷裂的碎片在血液中自由流動。
ENDS的外觀以及其隨時間卷曲的方式(圖片提供:Alex Marki)
研究人員表明,這些ENDS會在血管壁上卷曲直到變圓。ENDS可能會完整保留一段時間,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內部沒有任何維持生命的細胞器。此外,研究人員發現ENDS會分泌刺激炎癥的信號分子。與健康受試者相比,研究人員表明,敗血病患者中ENDS的檢出率高約100倍。
當免疫系統因向人體注入危險化學物質而對感染產生過度反應時,就會發生敗血癥。這些化學物質不僅可以抵抗感染,還可以在血液中傳播時引起器官損傷。敗血性“休克”的死亡率為30%。“一旦住院,敗血癥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Ley和Marki仍不確定敗血癥患者為何形成ENDS。要了解更多信息Marki希望收集更多的患者樣本以追蹤ENDS的形成和頻率。他說:“我想從每位患者的多個時間點研究血液,以觀察ENDS的動態特征。”從理論上講,ENDS可能有一天可以作為早期敗血癥檢測的生物標志物。
聯系我們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電話: +86 (21) 5859-1500(總機)

分享到: